close

  上周五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本周一起,責成工商部門對企業註冊登記制度進行大幅度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放寬和取消(並非全部取消)企業註冊資本條件,取消有限責任公司最低註冊資本3萬元、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最低註冊資本10萬元、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最低註冊資本500萬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股東(公司發起人)的首次出資比例和繳足出資的期限;推進註冊資本由實繳登記改為認繳登記,具體做法是,由公司股東自主認定出資額、出資方式和出資時限,並對信用貸款出資的真實性、合法性承擔法律責任。
  附帶的改革事項是:將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度報告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自由查詢(以往手續繁雜),使企業信息透明化;放寬對新辦企業經營場地(所)的登記條件,具體放寬幅度由地方政府自定;加快建設各地企業信用信息公共查詢平臺,面膜並最終實現全國聯網。
  細心膠原蛋白的讀者已然發現,上述企業登記改革的做法幾乎全部照搬上海自貿區的企業登記新政。這至少說明,改革的力度和速度比人們想象的更大更快。
  此項改革的思路是,過去對面膜新辦企業工商審核實行“嚴進寬管”,如今則改為“寬進嚴管”,以實現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
  但凡辦過企業的人都有深切體會,經營企業很難,註冊一家企業更難。最令企業頭痛的是籌集登記註冊的資本金,許多新辦企業屬於“新人”創業,一無原始資本積累,二無擔保企業可找,三無資產抵押。少數幸運者好不容易“融”齊了註冊資本金,除去不菲的融資成本,驗資等各道環節還得再被有關機構扒“幾層皮”。於是,各種非法手段應運而生,其咖啡機中尤以虛假驗資最為盛行。
  工商部門設置驗資門檻並非全無道理。其制度設置初衷是減少企業經營失敗或違法經營敗露後的賠償風險。多少年了,驗資的游戲和貓兒膩工商部門一清二楚,但驗資制度的僵硬規定和“形式作用”,卻保護工商部門日後無須為拆爛污企業無法履行“有限責任”而承擔任何行政風險乃至道義自責。
  於是,在各方皆明知驗資分明是“游戲”,壓根就起不到為新辦企業者設置高門檻之作用,並將眾多創業者擋在市場之外的情形下,驗資的“游戲”卻年復一年上演。
  隨著新政策的出台,各方反應不一。對新辦企業而言,“寬進嚴管”肯定大受歡迎。但對已辦的“老企業”而言,則平添了與“新企業”經營交易的誠信風險。眾所周知,註冊資本金的取消或放寬,經營場地要求的降低,意味著在誠信嚴重不足的當下國內市場,勢必出現大量皮包公司、空殼公司。同時,由於註冊資本金門檻降低,又意味著違約企業承擔“有限責任”的賠償能力進一步縮水,“老企業”一旦上當受騙,損失將進一步增大。
  凡事總有利弊兩面,任何改革皆然。如何趨利避害,是企業登記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市場的關註點是,工商部門如何體現“寬進”後的“嚴管”?由此形成的社會觀察點是,近期,譬如在一兩年內,能否先辦成兩件大事:其一,各地企業信用信息查詢平臺建設及全國聯網;其二,一旦有企業失信能否嚴厲查處,這又涉及一系列法律法規,需要趕緊“補鈣”。
  錢塘人(上海 學者)  (原標題:當企業登記由“嚴進寬管”改為“寬進嚴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o55oozyf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