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新樂
  學術期刊的辦刊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該領域的發展狀況。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學術期刊尤其是華文學術期刊如何實現更有效的傳播,成為業界關註的熱點。由澳門大學主辦、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與澳門研究中心承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期刊《南國學術》出版發行暨華文期刊發展趨勢研討會日前在澳門舉行。在此次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多家學術期刊的代表以及專家學者以《南國學術》為研究樣本,圍繞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名家論道打造刊物氣質
  研討會期間,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南國學術》編委會主任郝雨凡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南國學術》的辦刊目標是利用3年~5年時間辦成大中華地區具有標桿性、旗幟性、國際性、引領性的學術期刊。顯然,這樣一個目標無疑對刊物的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翻閱第一期《南國學術》可以發現,在16篇文章中,有5篇的第一作者來自海外,8篇文章來自國內多家著名高校的學者,其他幾篇文章來自地方社科院以及編譯局。對此,《南國學術》總編輯田衛平介紹說,為了使讀者對學問產生敬畏、敬仰之心,刊物在內容上力求深邃厚重。具體的做法是,以“大人文、跨學科、超界域”為發稿理念,以研究真問題為中心,以學術信息量大、前沿問題多、觀點鮮明且論述深刻、多學科交叉延伸而見長。在新華文摘雜誌社總編輯喻陽看來,集眾多名家、大家文章於其中的《南國學術》有著較高的水準。
  田衛平表示,雜誌當中《名家面對面》《圓桌會議實錄》《前沿聚焦》《百家爭鳴》《東西文明對話》等欄目的設置,目的就在於改變目前綜合性學術期刊論文“拼盤式”的局面,還雜誌“雜”與“志”的本來面目和主要功能。在《光明日報》理論部副主任薄潔萍看來,文化走出去,學術刊物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如何在借鑒國外期刊理念基礎上挖掘自己原創性的東西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思考。
  形式多樣力求清新可觀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學術期刊多是一副嚴肅、枯燥甚至古板的面孔,閱讀起來也很費力。而《南國學術》通過形式上的創新和探索——明快清晰的封面以及內文中對版心、版式、版面所做的藝術化設計,讓這本學術期刊令人眼前一亮。
  田衛平告訴記者,為了從視覺上吸引更多的青年讀者,他們還精選了100多幅圖片穿插於正文當中,用於幫助讀者理解文章的“微言大義”。這種將圖片穿插於學術論文之中的做法,在外文期刊中偶爾有之,但在中文學術期刊中卻較少出現,而把圖片作為學術論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量使用更是一種新嘗試。
  《澳門理工學報》總編輯劉澤生提到,由於圖片的使用會涉及版權問題,因此,大量使用圖片對於《南國學術》編輯團隊來說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薄潔萍表示,學術期刊能夠使用圖片固然是好事,但如何把圖片在論文中搭配得當仍然需要學術期刊編輯有所考量。比如,同樣一個人物在文中出現時用一張圖片足以,圖片與文字之間的距離也可以適當留白等。
  優質稿源和有效傳播是關鍵
  學術期刊要想辦得有聲有色,必然需要依靠優質的稿源,而作者投稿反過來又會考慮到期刊的定位和影響力。那麼,對於《南國學術》這樣綜合性的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來說,如何吸收到優質稿源並實現有效傳播呢?
  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副主任王文軍表示,要想辦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關鍵就在於能夠吸引到國內好的讀者群,刊物核心讀者群構建是刊物水準的保證。在中山大學政治科學系主任郭忠華看來,如果刊物能夠重點打造一批欄目並產生重點影響,在吸收優質稿源上就會占有優勢。
  在提升刊物影響力和實現有效傳播方面,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忠建議,期刊可以針對某一個重點問題、重點領域舉辦學術活動。這樣不僅期刊的影響會自然上升,稿源也可以得到有效保證。王文軍和郭忠華則表示,要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期刊還是需要儘快進入學術期刊核心評價體系當中,比如,“CSSCI”期刊評價系統以及美國“SSCI”或者“A&HCI”期刊目錄。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o55oozyf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